北京李涛中医研究院
服务热线
预约热线 TEL:185-1115-5577

李涛教授论瘀的治法

  血瘀治病种类繁多,仅病位相异,寒热盛衰,需实名别或血滞而致气滞痰结,食积等。相因兼夹,见证不一,虽然瘀血症候繁多, 病因复杂,但临床表现尚有一下共同的特点:

  1、疼痛:瘀血阻塞经脉,气血不通,即发为疼痛,中医认为"痛则不通,通则不通",故疼痛是瘀血最常见的症状,引起疼痛的原因甚多,不论跌打坠损,痈疽疮疖,抑或脏腑内伤,寒滞热郁,诸多病患所见各部位的痛症,其基本的病理机制均与血行不畅和瘀滞有关。瘀血所引起的疼痛,特点是痛有定处,多呈刺痛性质,其痛拒按,持久不愈,反复发作。
   2、瘀斑:皮肤黏膜、口唇、舌质出现青紫或暗赤的瘀点,斑等;如血液病或某些传染病皮肤有出血点,肝病的蜘蛛痣,毛细血管扩张等;腹壁静脉曲张等均为瘀血的表现。

  3、肿块:可在伤处形成血肿,若体内脏腑组织发生瘀血聚结不散,日久在患处可形成肿块,如:急慢性炎症,肿块,结缔组织增生,骨质增生、肉芽肿等都属于瘀血一类。

  4、出血:正常人血畅行于经络,充达肌肤,流通无滞,是所谓循经,因此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出血,都必然发生血离脉道,血不循经的病理变化,故称为离经之血,诚然出血和瘀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,许多出血的发生,是由于内有瘀血的久踞堵塞脉道而致血溢脉外,如溃疡病、肝硬化、肺心病、以及肿瘤等病;所见之出血,另一方面,凡出血之症,必有离经之血蓄积,停滞于内,从而并发和导致瘀血形成,因此出血症本身就有带有瘀血的病变。

  5、神志方面的症状:心主神明,若心血瘀阻,或败血攻心,可导致心失所主的神志异常,如温热毒热入营血,热与血结可见神昏谵语,瘀血扰心或痰浊瘀阻,可见啼笑异常,语无伦次,睁目不识人,脑卒中瘀血内阻,轻者可偏瘫失语和神志不清异常,重者可致神志昏迷,大小便失禁等;这些病症用化瘀治法效佳。

  6、妇女方面的疾病:如月经不调,经闭,不孕,产后恶露,乳汁不下,经行不畅,经色紫暗或下血块以及盆腔肿块均与瘀血有关。

  7、舌诊脉象:舌质紫红,或有暗赤色及紫色的瘀点或瘀斑,脉象多为弦沉涩,活血化瘀是瘀血症的主要治法,总计几则治法:
  1).清热化瘀法:治疗邪热深入营血,伤耗津血,血行不畅而致血瘀阻塞之症,表现有高热,皮肤发斑,其色暗紫,身热神昏等;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味,并可酌加水牛角、羚羊骨加强清热作用。 
  2).温经化瘀法:治疗瘀血兼有寒证,寒则凝滞,客于脉络则血行不通,不通则痛,故轻则局部重则周身作痛,状若针刺,固定不移,拒按,皮色暗紫,常用温经汤加减,并可加重散寒之品,如制川乌、小茴香、干姜等,“温则消而走之”。 
  3).开窍化瘀法:治疗血瘀于上部,症见头痛头晕,紫斑脱发及精神异常,癫痫病宜用辛香开窍之品,加活血化瘀药,如红花、归尾、桃仁、川芎、赤芍、三棱等。 
  4).攻下化瘀法:治疗瘀血实证,如肠痛初起,右下腹疼痛拒按,均应泻热破瘀,用桃红承气汤为主,加丹皮、板蓝根、金银花、以加强清热作用。 
  5).益气化瘀法:治疗气虚血瘀证,如中风后期半身不遂,言语蹇涩,口眼歪斜,脉大无力等,用补阳还五汤调治,本方有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,使气旺血行,瘀祛络痛。 
  6).滋阴化瘀法:治疗瘀血兼有阴虚证,如肺燥伤阴,宜根据病情选用养阴药,祛瘀之药相结合,如麦冬、天冬、石斛、沙参、当归、桃仁、红花等,既能滋阴润燥又能养血化瘀。
  7).软坚化瘀法:治疗瘀血形成结聚,如腹部肿胀,子宫肌瘤,肝脾肿大等,宜用活血散瘀药。——李涛中医 

  论文发表至北京人民大会堂(2018健康服务高峰论坛)